智慧实验室如今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在检验降费的现状驱使之下,一定会让国内的检验科走向自动化智能化的道路,并且这种变化不是出自厂家的商业目的推动,而是医院应对运营压力的内在需求。所有的运营管理都强调未雨绸缪,被动的改变,本身会让我们很多工作缺乏规划。临时的剧烈变革会带来诸多管理的问题:比如与其一刀切的消减人员,不如在智慧化进程中伴随业务增长,循序渐进的控制人员的增长甚至伴随退休转岗等方式有效的调整,也在此过程中逐步转变检验科的职能导向。尤其一些新建医院或者医院智慧化改造,要从一开始规划实验室的时候就充分考虑场地和水电的节约等等。当前检验科,需要提升运营能力和效益管理水平,在降费到来前已经构建起应对的能力。否则真等到降费的时候,我们将面对极大的经营挑战,因此,智慧实验室的建设不再是大兴医院的专属,大多二三级医院、中小型实验室都有必要提上日程并且制定定制化、个性化的智慧建设方案。没办法,国人实在是太卷了,国外5-10年开发的技术,国内可能2年就换代了3次,再加上优质的性价比,要不了多久,智慧实验室必将遍地开花。
2012年我曾在成都一家大型三甲医院有过一年的检验科实习经历,那段记忆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实习生们在科室不同专业组里轮转,因为大部分任务都是做基础的样本前处理工作,总结下来,强度最大的并不是标本种类繁杂的临检组,而是自动化程度已经相对较高的生化组。虽然当时生化组使用的是进口2000速生化分析仪,但是样本信息的录入和上机前处理仍然是人工在做。住院部的样本都是多张化验单卷着采血管,再用橡皮筋扎好由护工送到检验科,有时如果样本多了没有扎结实,散落的样本再去逐个核对信息就会费时费力。这也意味着一个上午的时间,基本就花费在了给样本录入项目、制码、贴码、离心、上机和找样本的工作中了。上周有机会故地重游,以前嘈杂忙碌的采血窗口,已经被智能采血叫号系统所取代,每个采血工位上都配置了一台样本收发设备,检验医生采完血后顺手把样本投入到设备中,样本就被自动发送到了专业组的流水线上。那些穿着实习白大褂的学生现在已经可以三三两两围在带教老师的电脑前学习结果的判读,或者直接上手操作设备了,不得不感慨他们生在了一个好的时代。
目前国内仍然有很多医院的检验科正在经历着我十年前的工作模式,而这些实验室在不久的将来也会逐渐拥抱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改变,那么医学实验室如何转型为智慧实验室呢?
一、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
一千个人心中,必然会有一千个智慧实验室的场景形态,对于不同的实验室都需要基于自身未来的发展目标做最优的布局。实验室整体规划设计需要在规范与标准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空间,考虑细节,将人性化、安全性、效益化贯穿于整体实验室的规划与设计中,做到实验室:
在布局上:美观、现代;
在流程上:科学、高效;
在功能上:合理、安全。
在实验室整体规划上进行软硬件部署,结合物联技术、互联技术、轨道设计等将实验室所有对象连接起来,发挥出实验室最大的应用功效,为无人值守实验室创建基础条件,从根本上解决后续改造成本,提高实验室整体效率,打下长足发展的空间。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房屋装修改造上通常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自己当设计师的时候,有时以为自己的设计天衣无缝,但在实际生活和使用中也难免会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事情出现,这是经验问题。所以在实验室的前期规划和建设上就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厂家来协同设计方案,才能让未来发展可能的变化去从容应对。
1.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评级为基础的LIS建设
以能力认可为标准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
以提供专业价值为目的的实验室服务体系
主要体现在结合知识库的积累和应用上,以服务临床和患者为目的,将知识结构化转换,形成不同的分类和点,通过信息技术结合将检验业务的专业性在需要的时候进行主动推送,比如知识点宣教、异常结果判读、检验报告的解读,让系统更懂检验,更懂临床和患者。
以学科发展为目标的新兴技术应用的临床检验辅助决策系统建设
通过临床检验辅助决策系统等工具,以临床为起点和终点,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知识图谱、案例,形成新的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临床和检验的交叉发展,赋能学科建设,助力临床检验医学的长足发展。
2.自动化建设
整合自动化物流系统、流水线设备、AI机器人、智能冰箱等,深度物联化应用,实现科室全方位自动化管理。
3.智能化建设
具备智能判断、自动排除和响应的机制功能。智能化更多体现在具体功能场景的应用上,如人脸识别自动打卡,标本自动识别、标本自动转运、危急值自动判断和预警、检验报告的智能审核、标本的自动归档和复检等。
4.数字化建设
一屏可视化监控。通过实验室中央监控管理系统,串联人、机、料、法、环、样、LIS系统等各要素,通过科室的全面数字可视化管理,并可与业务结合在不同场景实现个性定制化展示,以“异常优先,业务第一”为原则,实现不同专业组检验人员、组长、主任等不同层级数据的快速提醒和业务管控。
综上所述,智慧实验室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与政策、社会、经济及技术创新紧密相连的民生工程,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优化。要打造一个全面的智慧实验室,就必须做好顶层规划设计,以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
2024年3月的重庆CACLP,在公司展台上遇见了已经当科室组长的大学同学,闲聊之际调侃道“来都来了,要不要了解下咱家的智汇实验室?”同学回应“我们这种小医院哪里用得上这些高级货,杀鸡用牛刀了。”我笑着说:“牛刀杀鸡干脆利落,难道不舒服吗?”调侃归调侃,当实验室所受制的场地空间可以用集中度更高,灵活转角、跨柱、穿墙的自动化方案去解决;当纷繁的信息数据可以用互联互通、集中展示大屏去呈现,甚至一部手机即可完成操作;当设备成本的顾虑可以通过集约化采购去消除;场地规划设计也可以由厂家的增值服务去解决。那对于中小型实验室来说,智汇实验室的转型还需要等到何时呢?